新西兰虽属于多“地震”国家,但也是应对地震最好的国家 二维码
78
新西兰虽属于多“地震”国家,但也是应对地震最好的国家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是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带,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在板块交界地带,岩层通常易破碎,地壳也比较活跃,地球内部的能量容易释放出来,因此也更容易发生强烈地震。 在新西兰每年都会发生成千上万次地震,其中很多地震的震感很小,小到人们根本无法感知。但也有很多地震能被人类感知,不过大范围破坏的大地震其实很少。 尽管新西兰的地震很多,但是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却很小。其主要原因则归功于新西兰的公共教育和严格的建筑规则。 新西兰地震委员会(EQC)在该国实行许多有关地震的公共教育,包括提供有关地震灾害的信息、减少或预防地震灾难损失的方法等。EQC的赞助商还在新西兰的Te Papa博物馆举行地震灾害展览,并开展大量社会宣传活动。此外,EQC还在新西兰主要电视台或媒体上发动广告宣传,阐述地震对新西兰的威胁,并介绍可以抗震的安全房屋标准等。 新西兰地震多发区的建筑都是所谓的“轻型木结构”,多数只有2层高,砖石材料仅仅用于外墙装饰或建造房顶烟囱。这也是为什么木工在新西兰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在地震中,即使外墙倒塌,整栋木结构的房子也不会崩溃。下图是惠灵顿老市政大厦,全部是有木头建成,如果不仔细观看,根本无法辨别出来。 正是由于地震频发,新西兰是第一个开发并应用地震隔离系统设计的国家,“结构隔震技术”在新西兰已经有超过一百年的研究历史。直到今天,新西兰在结构抗震工程领域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科研人员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已将特制的橡胶垫用于基础隔震。目前,新西兰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及桥梁上均采用了结构隔震减震装置。比如:议会内阁办公楼和卫生部大楼均采用含铅的橡胶垫将建筑体和地基梁隔开。地震发生时,隔震装置能够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害。 新西兰政府非常重视对公民的防灾、减灾教育。几乎每年,“新西兰国家民防部”都会印制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宣传品,其内容包括:对各类自然灾害的识别、预防以及灾难来临时,如何自救、互救等。例如,在这种灾害教育下,在新西兰,几乎每个住户家中都会自动储备“紧急状况”下使用的饮用水,简单的办法是:用塑料容器等储存上一定数量的饮用水,以备“紧急”状态下自救使用。此外,“新西兰民防部”还会定期训练民众在地震等自然灾害袭来时的自救能力。图片展示的是:新西兰全国进行的一次百万人模拟地震自救演习的场景。 新西兰政府对自然灾害实行综合管理,并且为此专门设立了“新西兰民防部”。此外,从中央政府到地区、地方三级政府均设有防灾减灾机构。那么,在这种体系下,一旦发生全国性重大自然灾害,新西兰整个国家即刻会进入“紧急状态”。 最后,还要归功于新西兰政府在房屋建筑质量方面的严格立法,严把质量关。在这里,对于“豆腐渣”工程,法律对其一定会:严惩!!! 逃生原则1:“蹲下、掩护、抓牢” 多次地震案例表明,地震中最危险的时刻,是在晃动最为强烈时,在房屋里的人试图强行逃出房屋,或在外面的人返回房屋试图抢救同伴及某些物品等。这些举动会加大被坠落物体砸死、砸伤的几率。 如果你在室内,地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时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蹲下,身体尽量蜷曲,降低重心,同时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逃生原则2:最佳路线“停—跑—停” 由于我们对地震知之甚少,才会导致逃生不及时,人员伤亡大。 地震其实是有规律的,一次震动袭来,先是纵波上下动,后是横波左右晃,短的一二十秒,长的持续一两分钟,之后便会有短暂的平静期。间隔时间越长,说明震源离你越远。 因此,当房子晃动的时候,你可以躲在安全的地方,不晃的时候往下一个地点转移,在下一波震动来袭之前,躲在新的可藏身的安全之处,直至从屋内转移到屋外,从不安全的地带转移到安全的地带。 假如你在户外 就近选择开阔地:立即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 避开高大建筑物:要躲开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高大建筑;不要停留在过街天桥、立交桥的上面和下方。避开危险物、高耸物或悬挂物:要注意躲开广告牌、街灯、物料堆放处;要避开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还应该注意自动售货机翻倒伤人。 以上是天善国际小编为大家分享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一旦在新西兰遇到地震可以将危害降到最低,不过天善国际小编希望大家在新西兰打工生活的时候都能平平安安。 上文中,天善国际小编有提到新西兰在预防地震灾害时主张居民采用轻型木结构住房,这也加大了新西兰对建筑工的需求量,因此建筑工在新西兰一直都属于紧缺职业,如果您有兴趣前往新西兰打工,欢迎来天善国际咨询了解。 |